四十年,足够让一棵幼苗长成参天大树;四十年,也足够让一家出版社打磨出自己的风骨。在建社四十周年之际,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精心策划推出社庆纪念图书《何以璀璨》。该书以“来时路”“在路上”“再出发”“我见证”四大篇章为主线,将出版社四十年来的风雨兼程娓娓道来。
《何以璀璨》不仅是一部出版社的成长史,更是一代代哈工程出版人用汗水与智慧书写的四十载答卷。书中没有宏大的叙事,只用平凡却鲜活的细节,连缀成出版社四十年来“坚守学术初心、勇担文化使命”的精神脉络。
让我们循着这本书,听哈工程出版人讲述关于梦想的故事,感受那份与书相伴的质朴感动。

履痕十八载
——我与出版社共成长
——尚隽姝
2007年7月,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与期待,我踏入了出版社的大门,就此开启了与出版社紧密相连、共同成长的人生旅程。十八载光阴流转,我从图书发行营销部门的一名业务员起步,历经多个岗位的磨砺,成长为如今的出版社副社长。这一路,我不仅实现了个人职业生涯的蜕变,更有幸以亲历者的视角,见证了出版社在时代浪潮中的蓬勃发展、深刻变革与辉煌成就。
一、初入职场:在发行一线触摸市场脉搏
初到出版社,我被分配到图书发行营销部门,成为一名负责江浙地区图书推广的业务员。那时候,出版社的主要业务集中在传统的图书出版领域,教材和专著的出版发行是工作的重心。
我清晰地记得,当时为了推广一本重点教材,我奔波于江浙地区的各大院校之间。每到一所学校,我都要提前了解学校的课程设置、教材选用情况,然后带着精心准备的样书和宣传资料,一家家地拜访相关院系的负责人和授课老师。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市场对图书的需求是多样且复杂的。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的老师对教材的要求截然不同,有的注重内容的深度和专业性,有的则更看重教材的实用性和创新性。
为了让我们的图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我和发行同事们想尽了各种办法。我们会组织参加各种图书推广会,邀请业内专家举办讲座,介绍图书的特色和优势;也会与部分高职院校合作,开展图书展销推广活动,吸引师生的关注。在这个过程中,我逐渐积累了丰富的市场经验,学会了如何与不同类型、不同渠道的客户沟通,如何准确把握市场需求,为我社图书打开更广阔的销售渠道。
那时候,出版社的发展规模相对较小,发展路线较为单一,员工总数不过四十余人,办公条件也比较简陋。但大家的工作热情却无比高涨,每个人都为出版社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在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我负责的江浙地区图书销售额逐年攀升,为出版社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二、岗位变迁:在不同领域磨砺与成长
2013年,我迎来了职业生涯的第一次重要转变,调到出版社办公室任副主任,负责行政管理工作。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挑战,从熟悉的销售一线转到综合管理岗位,工作内容和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办公室工作期间,我主要协助社长助理负责公章管理、车辆调配、资料起草上报,以及组织各类活动等工作。公章管理是一项责任重大的工作,每一次用印都需要严格按照规定进行审核,确保文件的合法性和有效性。车辆调配也需要精心安排,要根据各部门的工作需求,合理调度车辆,保障工作的顺利开展。
组织活动更是一项考验综合能力的工作。从活动策划、场地布置到人员安排,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精心筹备。记得有一次,出版社要参加学校的一场大型活动,并组织其中的图书推介销售会活动,为了确保活动的成功举办,我和同事们提前几个月就开始策划。我们邀请了学校及业内知名的作者、专家,以及经销商等参加了活动。在活动当天,我早早地来到现场,指挥工作人员进行场地布置,协调各个环节的工作。虽然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小插曲,比如音响设备突然出现故障,但我们及时采取措施进行了修复,最终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这次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团队协作的重要性,也锻炼了我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应急处理能力。
在这个阶段,出版社也在不断发展壮大。随着业务的拓展,出版社的员工数量逐渐增加,部门分工更加精细化,办公设备也进行了更新和扩充。为了适应发展的需要,出版社开始加强内部管理,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提升管理水平。
2014年,我又调到了出版部担任主任,主要负责图书印刷工作。这是出版社生产环节的关键部门,图书的印刷质量直接关系到出版社的声誉和市场竞争力。
刚到出版部时,我发现我社图书在印制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印刷周期较长、部分图书印刷价格偏高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调研走访人民邮电出版社、重庆大学出版社等同行,深入学习和了解其先进印制流程及管理经验,了解印刷流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通过调研,我发现我社合作印刷厂数量不足,印刷旺季无法第一时间满足印制需求是导致印刷周期较长的主要因素,而当时现有合作印刷厂普遍采用轮转大机器印刷,部分图书印刷数量不足1000册时仍按1000册计算工价的计价方式是导致部分图书印刷价格偏高的主要原因。于是,我向社领导提出增加合作印刷厂数量,并打破地域限制与北京中石油数码印刷开展合作,按需印刷计价,大大降低了印制成本。
此外,我们还加强了与印刷供应商的合作与沟通。通过建立严格的供应商评估体系,筛选出优质的供应商,并与他们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在与供应商的合作过程中,我们不断优化印刷工艺,降低印刷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出版部的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图书的印刷周期明显缩短,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降低了印制成本。
三、责任在肩:历经出版社的转型与跨越
2017年,由于工作需要,我又回到了办公室,兼任办公室主任、总编室主任和出版部主任。这意味着我需要同时负责行政管理、编辑出版管理,以及图书印制管理等多项工作,工作任务更加繁重,但也让我有机会从更宏观的角度了解出版社的整体运营情况。
在这个时期,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出版行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机遇。数字化转型成为出版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趋势,开始积极推进数字化转型。
我们首先对内部的编辑出版流程进行了优化,引入了数字化编辑系统,实现了稿件的在线编辑、审核和排版,大大提高了编辑工作的效率,缩短了出版周期。同时,我们还加强了对数字内容的开发和运营,与各船海科研机构、中船安全技术中心等合作推出了一系列电子书、有声读物等数字产品。为了推广这些数字产品,我们积极与各大数字阅读平台合作,开展线上营销活动,吸引了大量读者的关注。
在融合出版方面,出版社进行了大胆的尝试。我们将传统的图书出版与新媒体技术相结合,推出了一些具有创新性的融合出版产品。比如,为一本科普读物配备了相应的互动内容,读者通过手机扫描书中的二维码,就可以看到生动的三维动画和视频讲解,极大地丰富了阅读体验。这些数字出版产品受到了市场的热烈欢迎,为出版社的转型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这期间,我被提升为出版社副社长,这让我深感责任重大。在新的岗位上,我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出版社的战略规划和决策制定中。我们制定了一系列的发展战略,明确了出版社在数字化时代的发展方向和目标。
在教材出版方面,我们注重教材内容的更新和创新,紧跟教育改革的步伐,与教育专家和一线教师紧密合作,打造出一批具有时代特色和高质量的教材。同时,我们还加强了教材的数字化建设,开发了配套的在线教学资源和学习平台,为师生提供更加便捷、丰富的教学服务。
在专著出版方面,我们加大了对学术精品的扶持力度,设立了专项基金,鼓励优秀学者出版高质量的学术著作。通过举办学术研讨会、与学术机构合作等方式,提高出版社在学术领域的影响力。
在市场拓展方面,我们积极拓展国内市场,加强了与国内出版机构的合作与交流。通过参加国内各大书展、图书推广会等活动,将我们的优秀图书推向了更广阔的国内市场。
四、见证历史: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
在这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时代,我们以学术出版高端化、教材出版系统化、主题出版地域化、纸质出版融合化、出版服务多元化为发展理念,坚持守正创新,加速推进融合出版步伐,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以新赛道塑造新优势,为读者提供更丰富、更有价值的阅读体验,同时也为学校和师生提供全方位的服务。近两年来,我们在多个领域都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和发展,实现了历史的跨越与突破。
我们成立了融合出版中心,打造了以“三室两亭一厅”为依托的融合出版环境。“三室两亭一厅”包括虚拟演播室、智慧教室、融媒体编辑室、红色朗读亭、红色移动书亭和云端报告厅。我们在视频拍摄、会议直播、微课慕课、项目报奖、动画及PPT制作等方面为学校师生提供了全方位的服务,充分满足了他们“足不出校”享受服务的需要。
我们落实了“办学就是办环境”和“一切为了学生”的理念,与图书馆联合创建了新形态主题书店——如许书屋。这是一个集多功能、开放性于一体的学生社区,旨在更好地满足校园日益增长的文化多样性需求。在这里,学生们可以阅读到各种各样的书籍,参与到各种文化活动中去,进而丰富他们的校园生活。
为了宣传推广校园文化、打造校园文创产品矩阵,呈现厚重的哈工程历史与深厚的军工精神,我们策划推出了哈军工红色IP、海洋海防、我的大学、庆典典藏、遇见尔滨等五个系列400余种文创产品。这些产品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也是我们对校园文化的一次深度挖掘和展示。
此外,我们还设立了专项基金,启动“精品教材出版资助工程”,服务学校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出版社不仅为学校优秀特色教材、专业建设急需教材、新工科创新型教材及高端学术专著等的出版提供了资金支持,更为教师们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学术成果的平台,激发了他们固化学术成果的热情,提升了教学质量。

为首届“哈军工”文创设计大赛一等奖颁奖
同时,我们还实施了翻译出版计划,搭建学术“走出去”出版平台,这是出版社对国际化视野的积极拓展。通过与中国造船工程学会、中国核工业教育学会等机构的合作,出版社推动了船舶与海洋工程、核科学与技术等领域的学术交流。与施普林格出版社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更是为我校教师提升学术国际影响力提供了有力支持。
通过一系列开辟新领域新赛道的努力,出版社现如今“所做”“能做”工作已被学校各机关、院系熟知,服务领域及服务版图之扩大,都是突破性的、在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这使得出版社在服务学校、支撑学校方面发挥的作用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获得了全校师生的认可,为推进学校“双一流”建设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五、展望未来:携手共进,续写辉煌篇章
回顾过去的十八年,我与出版社一同成长,共同面对了无数的挑战与机遇。在这个过程中,我见证了出版社从一个规模较小、业务单一的传统出版单位,逐步发展成为一个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综合性出版机构。其中每一次发展和变革,都离不开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和拼搏。
如今,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对出版社的未来充满了信心和期待。虽然出版行业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如数字化技术的快速发展、融合出版步伐的飞速迈进,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等,但我相信,只要我们坚守初心,勇于创新,不断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就一定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未来,出版社会进一步提升图书出版质量,推出更多精品力作,满足读者日益多样化的阅读需求;继续推进融合出版步伐,加大对融合出版和创新人才的投入,打造更加完善的融合出版生态体系。同时,我们还将积极拓展国内外市场,加强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我也将继续在自己的岗位上,为出版社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我相信,在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出版社一定能够实现更加辉煌的发展目标,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让我们携手共进,在出版事业的征程中,续写更加精彩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