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庆系列报道①丨《中国出版传媒商报》刊发社长署名文章,展望出版社未来发展方向

  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即将迎来建社40周年之际,《中国出版传媒商报》刊发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社长、总编辑王春晖的署名文章《立足“三守三创” 让所向成为所往所成》,向读者介绍了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建社四十年来的使命初心和主要成绩,重点论述了出版社是如何依靠“守正创新”的发展密码,走出了一条学术出版高端化、教材出版系统化、主题出版地域化、纸质出版融合化、出版服务多元化的“五化”发展道路。

  文章指出,40年来,哈工程出版社生长在学校紧贴强国强军需要的土壤里,将出版命运与国家需要、学校需求紧密相连,守导向之正、守使命之正,守队伍之正;创融合之新、创服务之新、创赛道之新,不断刷新出版版图,打磨时代精品。未来,出版社将坚持守正创新,坚持“五化”发展理念,以自身的跨越式发展,努力助推出版强国建设。



全文如下:


立足“三守三创”  让所向成为所往所成

——写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建社40周年之际

王春晖(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社长、总编辑)


  从1985年到2025年,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走过了40年的发展历程。40年来,哈工程出版社生长在学校紧贴强国强军需要的土壤里,将出版命运与国家需要、学校需求紧密相连,一路探索实践,走出了一条学术出版高端化、教材出版系统化、主题出版地域化、纸质出版融合化、出版服务多元化的“五化”发展道路。如果用一个词概括“五化”发展背后的密码,那就是“守正创新”。

 

守导向之正

   守正,守的是导向之正。40年来,哈工程出版社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始终坚持正确出版导向,牢记政治性为出版工作第一属性。领导班子率先垂范,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建章立制,不断强化全体员工的阵地意识和守土有责思想,确保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接续编辑出版了一批高质量精品图书,坚守意识形态安全和文化安全底线。

  聚焦主题出版是出版人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对于守在军工大院本部的哈工程出版人而言,将哈军工的红色主题故事讲好,让哈军工人忠诚祖国、科技报国、一心为国的红色精神代代相传,让后人在哈军工红色文化的滋养中受益终生,就是我们的使命。笔者作为一名哈军工文化研究者,曾主持筹建哈军工纪念馆,策划《寻根哈军工》纪录片,主编《走进哈军工纪念馆·走近哈军工》《忠诚的印记》《从哈军工走来》《哈军工历史百问》等图书,形成了主题出版地域化的代表性成果及特色品牌。扎根龙江沃土,服务文化振兴,我们突破工科大学出版社局限,携手龙江文旅代言人“冰城左右哥”倾力打造《尔滨左右》图书文创+礼盒,成为落实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关于丰富旅游产品供给,坚持数字化赋能指示精神的成功案例。


守使命之正

  守正,守的是使命之正。40年来,哈工程出版社以母体大学“三海一核”(船舶工业、海军装备、海洋开发、核能应用)学科优势为出版底色,通过不断集聚优质资源,拓展出版边界,搭建起学术出版、教材出版、融合出版、国际合作等前沿交叉出版阵地,开发打造特色出版品牌,形成哈工程出版品牌矩阵。

  哈工程出版社根植船海,面向国防,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积极布局和培育选题。与近千名船海核领域专家合作,打造院士专著、基金专著、特色专著,出版了一系列高端学术精品,为优秀学者、优秀学术成果搭建了交流展示的专业平台。2024年,“海洋装备关键技术与理论丛书”“先进核科学与技术应用和探索丛书”两个项目入选国家出版基金。哈工程出版社服务全国相关专业人才培养和特色学科建设,形成了以船海核为优势,水声、电子、自动控制、机械等学科为主的本硕教材体系;形成以建筑、计算机以及汽车工程等方面为主的职业教材体系,并在教育部等组织的全国性教材评比中屡获佳绩。哈工程出版社还设立精品教材出版专项基金,用于培育优秀校本教材,经教师个人申报,同行专家评审,目前已有近百种教材获得立项建设,在国家、工信部、省级规划教材立项中屡获佳绩。

  作为全国船海核图书的重要出版基地之一,哈工程出版社在国际合作方面成效显著。坚持走成体系、有规模、高水平的高端译著出版之路,与中国造船学会、核工业学会联合建设的“船舶与海洋工程翻译出版计划”“核科学与技术译著出版工程”等项目,获得业界学界高度认可。哈工程出版社一直致力于向世界发出“学术中国”的声音,组织召开国际出版研讨会,与施普林格等世界知名科技出版社合作,扎实推进水声、核、船海领域专著和教材的版权输出。


守队伍之正

  守正,守的是队伍之正。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哈工程出版社始终贯彻落实人才强社战略,聚焦“引育用留”,打造了一支政治过硬、业务过硬、作风过硬、团结向上的编辑队伍,其中多人获得国家级奖项和荣誉。

  在引人环节,哈工程出版社拓宽视野、丰富渠道,实施柔性引才机制,对特殊人才、急需人才、融合发展技术人才等,开通绿色通道,持续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在育人环节,建立部门培训、社内培训和社外培训相结合的“三级培训”制度,采取导师制、结对子、传帮带、编辑大讲堂等方式,形成多层次、系统化的培训体系,全方位提升编辑能力。在用人环节,点对点征求员工意见,出台竞争上岗暨岗位聘任实施方案,规范干部聘任工作流程,科学设置中层干部岗位,畅通能上能下渠道。通过岗位合理流动,培养了一批一专多能的人才。在留人环节,积极营造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浓厚工作氛围,通过完善薪酬福利与基本保障制度、拓宽职业发展通道、注重人文关怀等综合施策,持续增强员工的获得感、价值感和幸福感。


创融合之新

  创新,创的是融合之新。新形势下,出版的转型升级成为行业焦点,融合发展是关键一招。哈工程出版社从纸质出版融合化和提升新媒体端口的运营能力与效能着手,深挖优质作者和精品内容资源,运用新技术手段,开发形式灵活的数字化资源,打造有声书、融媒体图书、新形态教材等,从单一的纸质出版,向多介质出版融合转变。加强新媒体运营能力,围绕短视频、直播带货、网上书店等,探索与各类网络流量资源的创新合作,增强传统出版读者与新兴出版用户的品牌黏性,从线下到线上、从传统出版到数字出版、从图书到项目,从活动到平台,全领域、全流程、全环境构建哈工程出版社的融合出版生态。

  哈工程出版社以大学生创新创业为切入点,探索“出版+培训”,建设“大学生融媒体创新实践基地”,引导大学生自觉走与实践相结合的成才之路,培养网络时代、大数据时代、人工智能时代大学生应具备的融媒体思维和实操能力。


创服务之新

  创新,创的是服务之新。哈工程出版社在坚守出版主责主业的基础上,发挥行业特色优势、内容资源优势、人才技术优势,积极开展多元化出版服务。在培训平台定制、新媒体运营、视频动画制作、慕课微课录制、专题片录制、专项工作(主题活动)策划包装、书咖书店文创店设计运营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产品屡获奖项。其中,为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定制的中船学习强安APP,为近百万船舶一线生产工人打造在线学习与服务平台,荣获中国数字出版博览会创新项目奖。2023年助力黑龙江省教学成果从全国32个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中脱颖而出,入选全国首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示范教学资源。近两年,哈工程出版社在母体大学先后开展“出版就在您身边”和“点对点走访大教授”活动,变被动等待为主动寻找,为学院和教师提供各种精细化服务和出版支撑。


创赛道之新

  创新,创的是赛道之新。近年来,哈工程出版社围绕“出版+”不断尝试跨行业多维度破圈。积极开辟“出版+文创”赛道,依托“程意工创”出版文创工作室,设计开发了我的大学、庆典典藏、海洋海防、哈军工红色IP、遇见尔滨五大主题400余种文创产品。“从哈军工走来”文创产品、70周年校庆纪念银币分别荣获第二届全国出版文创产品优秀创意奖和优秀工艺奖。运行学校官方校园文创中心杏花驿站,在电商平台建设开通哈尔滨工程大学文创图书中心,举办首届“哈军工”文创设计大赛,在彰显学校文化内涵的同时,让文创产品成为出版社新的盈利渠道,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哈工程出版社践行“办学就是办环境”“一切为了学生”的办学理念,创新“出版+书店”发展模式,在学校创建如许书屋,打造多功能开放性学生社区。以书店为依托,提供甜点饮品堂食及外卖服务,以经营所得反哺学校建设。书店还吸引了黑龙江广播电视台的阅读推广类节目《一起读书吧》作为栏目的外景录制场地,实现了文化、教育、经济三重发展属性。

  守正是守住发展品牌和特色,创新是保鲜发展活力和竞争力。如今,站在数实融合的时代风口,哈工程出版社将以40年未改的锐气和激情,坚持守正创新,坚持“五化”发展理念,以传统出版为主体,知识服务、文化创意为两翼,用数字技术、创新方法,不断打磨时代精品,为推动出版强国建设,蓄一分热,发一分光,使哈工程出版人的心之所向,在未来成为行之所往,行之所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