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足够让一棵幼苗长成参天大树;四十年,也足够让一家出版社打磨出自己的风骨。在建社四十周年之际,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精心策划推出社庆纪念图书《何以璀璨》。该书以“来时路”“在路上”“再出发”“我见证”四大篇章为主线,将出版社四十年来的风雨兼程娓娓道来。
《何以璀璨》不仅是一部出版社的成长史,更是一代代哈工程出版人用汗水与智慧书写的四十载答卷。书中没有宏大的叙事,只用平凡却鲜活的细节,连缀成出版社四十年来“坚守学术初心、勇担文化使命”的精神脉络。
让我们循着这本书,听哈工程出版人讲述关于梦想的故事,感受那份与书相伴的质朴感动。

“走近”排版室
——于海燕
在出版社那静谧而繁忙的一隅,有一个对图书的诞生起着重要作用的部门——排版室。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排版室具体工作到底是什么,在一本书的出版过程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呢?现在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排版,是指将文字、图片、表格等元素按照特定的格式和风格进行排列组合,以形成美观、易读、信息传达准确的页面或文档的过程。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文字堆砌,而是涉及字体选择、字号大小、行距、段距、对齐方式、颜色搭配、图片插入与布局等多个方面。无论是报纸、杂志、书籍,还是网页、电子文档,排版都是其视觉呈现的核心要素之一。所以排版对于书籍的出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社排版室自1998年成立以来,一本又一本承载着知识与智慧的图书在这里诞生。与此同时,排版室也伴随着时代的步伐,一步步成长与变革。
曾经,排版人员的技艺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打字速度。那时,打字速度的快慢几乎成了衡量排版员能力的重要标准,人们常以“×××一分钟能打多少字”来判断排版员的专业程度。排版员日复一日地将手写书稿录入电脑,精心排版,如今忆起,脑海中仍浮现出铁皮柜中堆叠的作者手稿,或字迹工整,或略显潦草,一本接一本,循环往复,书稿的数量在增减间见证着书籍的诞生。

排版人员共同学习、一起成长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办公软件的日新月异,排版室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作者们的手稿,从纸质形式逐渐转变为电子文档。排版室,这一传统领地的工作方式也随之发生了改变。如今,对排版员的要求已远非单纯的录入速度,而是更加注重对排版软件的熟练掌握、图书版式的新颖设计以及排版周期的把控。在这个过程中,排版员的角色也在悄然变化,他们不再是单纯的文字录入者,而是成为内容创意与视觉呈现之间的桥梁,用专业的技能和艺术的眼光,为读者打造出一本本充满视觉美感的好书。
在实际工作中,编辑和排版人员往往需要密切协作。编辑会将修改后的稿件交给排版人员,同时提出具体的排版要求和风格指导。排版人员则需要根据这些要求,运用专业的排版软件和技巧,对稿件进行细致的排版设计。在这个过程中,编辑和排版人员会不断沟通,对排版效果进行调整和优化,直到达到最佳状态。排版工作看似简单,但实际上却是一项烦琐且细致的任务,从图片清晰度的调整,到稿件的细致修改,再到校对标记的精确处理,每一步都需要排版员投入极大的精力,耐心与细心并行。这些挑战激发了排版员们的斗志与创造力,促使他们在不断地探索与实践中成长与蜕变。编辑与排版员之间的每一次交流,都是对图书质量的坚守;每一次的紧密协作,都是对完美的不懈追求。

排版人员正在工作
从事排版工作很多年,我深感自己能够亲历我社排版室的成长与发展,实属幸运。展望未来,尽管前路漫漫,但我坚信,只要我们怀揣对排版这份工作的热爱与执着追求,定能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作品,为读者带来更加愉悦的阅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