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军工圣殿,今日精英摇篮。9月7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哈尔滨工程大学视察。在视察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走进哈军工纪念馆,学校领导向总书记汇报了建校70周年之际军工七校共同凝练的哈军工精神的内涵,总书记久久注视。他表示,在历史上,哈军工精神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在新的历史时期,哈军工精神仍然要发挥更大的作用。总书记还勉励学校要发扬哈军工优良传统,为强国建设再立新功。
现在,让我们把时间的指针拨回到2013年8年,在哈军工成立60周年之际,占地1050平方米的哈军工纪念馆开馆。作为哈军工纪念馆筹建工作负责人的王春晖同志,同年还主编了《走进哈军工纪念馆 走近哈军工》一书。这本书由一群筹建哈军工纪念馆的人们,用溢满真情的笔触,为读者铺就了哈军工文化之旅。
如今的哈军工纪念馆,留下了总书记坚实的足迹,回荡着总书记深情的话语。今起,我们就以书为纲,用全新的“读馆”方式,带您走进哈军工纪念馆,走进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到过的地方。
从领导题词感受哈军工分量

从筹建开始,军工受到的关注就是最高级别的:军事工程学院开学时,毛泽东为学院院报题写了报名,周恩来等党政军领导人纷纷题词,勉励祝贺。建院后来院视察和检查工作的国家领导人仍络绎不绝。周恩来、朱德、邓小平、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聂荣臻、叶剑英、彭真等都曾亲临学校视察工作。军工在国家领导人心目中占有怎样的分量、寄托了多少希望,翻开学院历史的同时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
战火催生 提出建院方案

在朝鲜战场上指挥作战的陈赓
抗美援朝战争,历时两年零9个月,先后历经5次大的战役。1953年7月27日,战争双方签署《朝鲜停战协议》。至此,中国人民的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结束。

陈赓在朝鲜战场的日记
从陈赓的日记中不难看出,当时,志愿军和美军的武器装备差距是悬殊的,差距之大在世界战争史上也是罕见的。最后,虽然正义的一方获得了胜利,但志愿军却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关于成立军事工程学院的报告》
经过周密的调研与论证,3月18日,解放军代总参谋长聂荣臻和副总参谋长粟裕向中革军委呈送了《关于成立军事工程学院的报告》。报告对学院成立的必要性、迫切性作了详细的阐述。
《报告》提出了一个建院方案:在军事技术力量缺乏、各军兵种不可能同时开办各自的高等工程技术学院的情况下,军事工程学院应是在中革军委直接领导下的一所综合性的高等技术学校。学院按军兵种设置空军、炮兵、海军、装甲兵、工兵5个工程系,按照兵器装备设置23个专科。确定远离前线、濒临松花江、工业发达、大学较多的哈尔滨为校址所在地。《报告》经林彪、周恩来、朱德审阅同意,送达毛泽东。26日,中共中央、中革军委主席毛泽东批示“同意,退粟裕办”。
以奥列霍夫为首的苏联专家考察组认为:华东军区司令部军事科学研究室的专家们知识渊博、精通专业,依靠他们,学院所需的基础课完全可以开出,苏联只需帮助解决开设专业课的问题。考察组认为,到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后,学院可以分建成5个学院。
毛主席点将 陈赓受命

全国应办的军事院校的番号及调整方案
6月23日,毛泽东签署确定全国应办的军事院校的番号及调整方案。方案指出,军事工程学院拟设在哈尔滨,要求1953年9月1日开学,并决定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高级步兵学校、华东军区司令部军事科学研究室和志愿军第三兵团的部分干部为组织基础,筹建军事工程学院。
根据中革军委命令,西南军区第二高级步兵学校1 400多名排以上干部和1 600多名战士、职工于9月先后从重庆出发奔赴哈尔滨;华东军区司令部军事科学研究室15名教授、专家和282名干部、战士、职工于12月底全部迁到哈尔滨;志愿军第三兵团部分干部也于翌年3月陆续从朝鲜战场回国,到达哈尔滨。

纪念馆前广场上的群雕《受命》
群雕《受命》再现的是陈赓在中南海怀仁堂受命担任军工首任院长的场景。6月,任志愿军代司令员的陈赓接到中央电令,回到北京,即向军委报到,要求安排向毛主席和周总理汇报前线情况。23日,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在中南海召见陈赓。
听完陈赓的汇报后,毛主席说:“我们要建立一所高等军事技术院校,培养技术军官。这次调你回来,就是要你来当这个院长兼政委。”陈赓没有丝毫思想准备,连忙站起来说:“不行不行,我是行伍出身,办学与打仗隔行,我恐怕办不好。”毛主席说:“你办不好,谁能办好?有困难找总理给你解决,还有苏联顾问的帮助,凭你陈赓的才智和干劲,一定能干好。”周总理也说:“你住过黄埔军校,办过红军步兵学校,还带过红军干部团。你干不了,别人连你这点经验也没有。”事情就这么定下了。陈赓不再推辞,欣然受命。


陈赓的任命令
其实,在朝鲜战场时,亲眼看着战士们用手榴弹打榴弹炮,用燃烧弹打坦克车,建设现代化人民军队的想法早就在陈赓心中落地生根了。从此,陈赓举起了我国培养国防科技人才的大旗。
敬请期待下期。